首页 > 科幻小说 > AI时代下的穿越人生

楔子·第二章青铜烙痕

林远在三十岁生日那天收到了父亲遗留的檀木箱。

箱盖开启时扬起的细灰里,躺着半卷泛黄的《考工记》抄本,页脚密密麻麻的批注还带着1983年洛阳考古队的编号。这是他七岁那年,父亲在二里头遗址失踪时紧紧攥着的物件。

"青铜器会呼吸。"母亲临终前握着他的手,瞳孔里映着ICU苍白的顶灯,"你父亲总说那些纹饰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密码..."监护仪发出刺耳长鸣时,她手腕内侧的凤凰刺青还在随呼吸起伏,那是父亲用战国错金银工艺为她纹的定情印记。

二十年后的暴雨夜,三星堆八号祭祀坑的探方里,林远跪在泥水中,毛刷扫过青铜神树基座的刹那,电流般的震颤顺着尾椎直窜天灵盖——那些层叠的云雷纹中,竟藏着与母亲刺青完全一致的羽状纹路。

"小林!西北角塌方了!"同事的惊呼混着砂石倾泻声传来。应急灯骤然熄灭的瞬间,他看见土层裂隙中渗出幽蓝光芒,二十八宿星图正以青铜神树为中心缓缓旋转。怀中的罗盘突然疯狂震颤,表盘玻璃上映出的却不是自己的倒影,而是个绾着高髻的玄衣女子,肩头凤凰在雨幕中浴火展翅。

"找到...三圣器..."女子的呢喃被雷鸣击碎,林远本能地扑向神树基座,指尖触到六边形凹槽的瞬间,时空如同被击碎的铜镜,无数记忆碎片倾泻而下:

他看见五岁的自己蹲在考古队驻地,用父亲教的甲骨文在夯土墙上刻下"日"与"月";看见十八岁在北大图书馆地下古籍库,用红外线扫描仪发现《墨子》残卷里夹着的金箔星图;甚至看见二十六岁那场蹊跷的实验室火灾,烧毁的不仅是刚复原的战国司南模型,还有导师藏在保险柜里的墨家地宫帛画。

最后一块碎片里,父亲浑身是血地跪在青铜甗前,手中玉璇玑正与甗腹的饕餮纹共鸣发光:"远儿,记住,历史不是直线..."飞射的青铜碎片贯穿他胸口时,林远在千里之外的宿舍骤然惊醒,手中《考古学报》正翻到三星堆最新发掘报告。

暴雨在探方边缘汇成浊流,林远攥紧胸口的凤凰玉佩——这是母亲火化时唯一未被烧毁的遗物。当青铜神树的枝丫开始生长缠绕,他忽然明白这场穿越早在他出生时便已注定:玉佩中心的六边形缺口,与神树基座的凹槽严丝合缝。

林远七岁那年的秋分,父亲用考古铲在夯土墙上刻下第一个甲骨文。洛阳郊外的临时板房里,夕阳透过塑料布钉成的窗户,把"父"字的金文投影烙在他的小臂上。

"这个字念'考'。"林明德沾着二里头遗址的灰土,在墙上画出佝偻的人形,"你看他拄着拐杖,就像..."话未说完,母亲苏蘅端着药罐掀帘而入,苦艾草的气息瞬间填满屋子。她腕间的凤凰刺青擦过陶罐边缘,羽翎在暮色中泛着奇异的银光。

"又在教孩子认鬼画符。"母亲把熬好的药推到丈夫面前,转身将林远冻红的手揣进羊皮袄,"你爸总说这些符号会说话,可别学他..."话说到一半突然顿住,林远抬头看见她脖颈处的皮肤正在龟裂,细小的青铜色纹路从刺青根部蔓延——这是每次父亲接触特殊文物后,母亲必然发作的怪病。

深夜,林远被金属摩擦声惊醒。月光下,父亲正用鹿皮擦拭一枚玉璇玑,而母亲蜷缩在墙角,肩胛处的凤凰刺青竟在自行游动。那根本不是纹身,而是无数细如发丝的青铜锁链在她皮下穿梭重组,最终在锁骨处拼出半幅星图。

"阿衡,再忍半年。"父亲将玉璇玑按在妻子心口,青铜纹路顿时收缩回刺青原状,"等解开三星堆的祭祀密码,就能切断你与地宫的联系..."母亲突然剧烈咳嗽,指缝间漏出的不是血,而是闪着金属光泽的青色液体。

三个月后的暴雪夜,林远被母亲的呜咽声惊醒。板房中央的炭盆映出父亲浑身是血的身影,他手中的青铜觚正在融化,液态金属顺着指缝滴落,在地面蚀刻出与母亲刺青相同的纹路。

"记住,纹饰是青铜器的语言。"父亲将半卷《考工记》塞进他怀里,掌心残留着被青铜熔液灼伤的焦痕,"等你能读懂所有铭文时..."窗外的犬吠声吞没了后半句话,三个戴墨家木鸢面具的黑衣人破门而入。

母亲最后把他推进衣柜时,林远透过缝隙看见她的刺青凤凰腾空而起。那些青铜锁链穿透皮肉,在空中交织成巨大的星图,而父亲举着融化的青铜觚冲进风雪,像举着火炬的殉道者。

十七年后,当林远在三星堆触摸青铜神树时,终于读懂父亲当年未说完的话——那些随葬品上的云雷纹,原是用失蜡法浇铸的三维星图;母亲皮下游走的青铜锁链,正是微缩版的二十八宿轨道。

暴雨倾泻的探方里,他握紧胸口的凤凰玉佩。这是母亲火化时唯一完好的物件,此刻中央的六边形凹槽正与神树基座产生共鸣。玉佩内侧的铭文在闪电中显现:**"周穆王十八年,西巡遇偃师,造灵凰使以通天地"**。

父亲的血、母亲的青铜、三星堆的星图,此刻在他脊椎里熔铸成灼热的河。当神树枝丫刺入掌心时,林远忽然想起九岁生日那天的场景:母亲用生满铜锈的手为他绾发,父亲在旁用碳十四检测仪当蜡烛,检测仪闪烁的红光映着蛋糕上的甲骨文——"远"字被刻意写成飞鸟衔玉的形态。

"原来你们早就..."时空扭曲的剧痛中,林远笑着咽下混合雨水的泪水。衣柜里那个七岁男孩终于穿过二十三年光阴,握住了父亲留下的青铜火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