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朝会
次日清晨。
巍峨的大夏皇城尚且被稀薄的晨雾所笼罩,鎏金的宫墙也有些模糊,但恢宏的宫门外已是人头攒动,入目尽是身着各式官袍的大夏臣公们,按照官位品秩,依次站立。
尽管今日天气不佳,暗沉的穹顶低垂,瞧上去好似大雨将至,但窸窸窣窣的私语声却是连成一片,绝大多数的官员脸上都涌现着激动的神情,仅有几位身材魁梧的武将面面相觑,表情略有些凝重。
身处队伍前列,作为户部尚书的郑恂难掩喜色,望向远处宫门的眸子中满是殷切,右手不自觉的摸向怀中,脸上露出了一抹若有若无的讥笑。
昨夜于宫中告退之后,他便是马不停蹄的草拟了一封篇幅足有上千字的奏本,内容无外乎与太子李承乾及北凉长公主拓跋嫣有关。
虽然其中的些许细枝末节有些牵强,但郑恂心中仍是有足够的把握,令"功高震主"的太子李承乾跌下神坛。
而他凭借此等功劳,不仅能够进一步稳固自己在朝中颇有争议的地位,还能顺势将自己的亲外甥推上储君之位。
多年夙愿终于成真,即便沉稳如郑恂,呼吸也忍不住急促起来,不时抬头看向远处静谧的宫门,神情很是急切。
嗡嗡嗡..
终于,沉闷的宫钟声于巍峨的皇城中响起,巍峨的朱红色宫门也在郑恂望眼欲穿的眼神中缓缓开启。
下一秒,等待多时的文武百官们开始缓缓移动,庞大的队伍中隐隐传来了些许喧哗声声,躁动的情绪迅速于空气中弥漫。
所有人都知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是拉开序幕了。
...
...
"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震耳欲聋的山呼声响彻乾元殿,令得大殿角落摆放的烛火为之一暗。
"众爱卿,免礼平身。"片刻过后,大夏皇帝李宏略显沙哑的声音于殿内悠悠响起,清晰无误的传入了殿内诸臣的耳朵中。
望着上首李宏那双毫无感情的眸子,殿中不少人心中都是咯噔一声,暗道天子的反应有些过于冷淡了。
不过想想也是,作为大权在握的一国之君,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有名无实的"太子储君"于战马上惊落。
如此倒反天罡的一幕,放眼历史长河,只怕也是独一份了,天子的心情能好才怪了。
"多谢陛下,"不管心中作何感想,伴随着次第响起的谢恩声,文武百官纷纷起身,昂首看向高台之上的皇帝李宏。
按理来说,北凉大军才刚刚于东京城外撤军,皇帝李宏就算有心"庆祝",至多也就是在宫中专门召见几位心腹,饮酒设宴也就是了,绝不至于如此大动干戈,连夜通知在京所有官员,一并参加今日的朝会。
今日的朝会,必有大事发生。
呼。
一阵微风吹过,乾元殿内的气氛愈发诡谲,殿中诸臣或是摩拳擦掌,或是忧心忡忡,默默等待着"好戏开场"。
"众臣可有本奏,"待到略有些喧嚣的乾元殿重新恢复平静,早在浅邸时期,便从李宏身旁伺候的老太监向前一步,其略显沙哑的声音随之于殿内响起。
与此同时,老太监浑浊的眸子也是有意无意在户部尚书郑恂和兵部尚书秦钦两位朝廷重臣的身上掠过,惹得不少心思细腻的朝臣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心道果然如此。
"臣有本奏!"
老太监的话音刚落,乾元内殿内的后方,一名身着青袍的官员便是应声出列。
兴许是情绪颇为激动,这名官员的脸色竟是有些涨红,声音也在微微颤抖着:"臣御史陈彪,弹劾太子殿下蔑视国法,当街弑杀朝廷命官,还请陛下勿念私情,从严处置!"
"陛下,臣等附议!"
几乎是在殿中群臣愣神的功夫,又有几名脸色涨红的官员侧身出列,高声附和,并且瞧其神情颇为懊悔,似是不甘被旁人抢占了先机,率先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瞧这些官员所处的位置,以及身上所穿的官袍,也是享有"风闻奏事"之权的御史言官。
舔了舔略有些干涩的嘴唇,户部尚书郑恂一脸得意的看向身旁似是有些始料未及的兵部尚书秦钦,心道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这还只是第一道开胃菜呐。
"怎么回事?!"几个呼吸过后,大夏皇帝李宏不辨喜怒的声音于殿内响起,其面色依旧平静,叫人猜不透其心中所想。
但默立于李宏身旁的老太监,分明清楚的瞧见了李宏眼中转瞬即逝的惊喜和意外。
"敢叫陛下知晓,"似是得到了某种鼓励,自称为陈彪的御史神情愈发激动,拱手道:"昔日陛下以郑尚书为使臣,全权商讨与北凉议和议事。"
"郑尚书高瞻远瞩,因顾虑到车队行程迟缓,恐耽误国家大事,遂派遣了年富力强的礼部主事裴元先行前往东京城传旨。"
"但太子殿下却狂妄自大,赶在裴大人传旨之前,勒令其麾下的中郎将卢凌,先行将裴大人格杀。"
"可怜裴大人一心为国,却落得如此境地。"
"还请陛下勿念私情,彻查此事!"
哗!
如同狂风掠过,人满为患的乾元殿内瞬间响起了一阵惊叹声和错愕声,惹得负责维持秩序的鸿胪寺卿连连申饬。
但瞧鸿胪寺卿那瞠目结舌的表情,显然也是吃惊不已。
这陈彪的说法,与昔日太子殿下在东京城门外的说法可是截然不同呐,这显然是有人撒谎了。
似乎是墙倒众人推。
太子李承乾本就于朝中毫无根基,此时听闻陈彪等人言辞灼灼,好似证据确凿,其余朝臣也是纷纷自队伍中出列,弹劾太子李承乾,唯恐落于人后。
毕竟陛下对于太子的厌恶可谓是溢于言表的,他们可不想因为"立场不定",被李宏所嫉恨,导致辛苦半生所得来的功名利禄化为过往云烟。
一时间,各式各样的议论声和附议声与乾元殿内纷乱的响起,引得户部尚书郑恂也是不自觉的嘴角上扬,心道人心所向呐。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