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让本太子入赘和亲,敌国登基你们后悔啥

第44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太子呐,给朕一个解释。"

不知过了多久,大夏皇帝李宏冰冷的声音再度于乾元内响起,其声音中蕴含的憎恶和不满,也是猛然朝着众人袭来。

听得此话,略有些嘈杂的乾元殿内瞬间鸦雀无声,殿中群臣也纷纷将复杂的眼神投向了队伍前列,那道略有些消瘦的人影。

当朝太子,李承乾。

"孤没有什么要解释的。"迎着空气中扑面而来的戾气和杀意,默不作声多时的李承乾侧身出列,不卑不亢的解释道。

相比较昔日的"衣衫褴褛",如今的李承乾终是拥有了一身得体的冕服,将其本就挺拔的身躯勾勒的愈发笔挺。

"这么说,你是承认了?!"

几乎是顷刻间,李宏便一改之前的冷漠淡然,转而咄咄逼人的朝着令他咬牙切齿的"太子"发难道,面容也是随之扭曲起来。

虽说从古至今,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便是一句从未落实过的噱头,但规矩就是规矩。

如若真的坐实了李承乾弑杀朝廷大臣的罪行,他便可堂而皇之的将其废黜!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没有理会耳畔旁若有若无的指责和讥讽,巍然不动的李承乾缓缓昂头,面无表情的回应着来自于李宏的发难。

他从未见过所谓的"朝廷命官",他只知晓曾有人于太子府外叫嚣,并且腰间藏有利刃,似是有图谋不轨之意,后被当场格杀。

至于所谓的圣旨,他更是从始至终都没有见到。

"铁证如山,太子还敢狡辩?!"

沉默少许,一道略有些刻薄的质问声于乾元殿内响起,瞬间打破了殿内略有些尴尬的气氛。

只是当太子李承乾缓缓转身,想要寻找说话之人的时候,刚刚还义愤填膺的朝臣们却是纷纷低下头颅,不敢与其犀利如刀的眼神对视,就连户部尚书郑恂脸上势在必得的笑容也是为之一僵,旋即渐渐隐去。

此事虽然是由太子府流传出来的,但奈何他掌握的证据太少,兼之裴元那头蠢猪,昔日的确在众目睽睽之下,于太子府外大放厥词,从未明确表明自己钦差的身份。

以李承乾彼时"监国"的身份,于太子府外大放厥词的裴元不过是一名口无遮拦的"狂徒"罢了,纵使直接杀了,也没什么打紧的。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郑恂早已亲身领会过李承乾的"伶牙俐齿",自是不会在此等真假难辨的"悬案"上多费口舌,故此转而不动声色的朝着后方的心腹们摆了摆手。

反正他留给李承乾的"惊喜",还远不止于此。

"启禀陛下,"就在乾元殿内的众臣被太子李承乾的气势所骇,彼此相顾无言的时候,不和谐的声音再度响起。

"臣御史刘三善,弹劾太子殿下私下里与北凉多有往来,或有通敌之嫌疑,还请陛下严查!"

嘶。

此话一出,殿中诸臣便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旋即一股荒唐的感觉便是自心底迅速滋生,望向那御史的眼神中也充满了愤怒。

这刘三善是拿什么当傻子不成?就算有心迎合圣上,至少也要像刚刚的陈彪一般,起码捕风捉影,寻到些许证据才是。

如今太子李承乾于东京城外取得的功绩早已人尽皆知,纵然是陛下也不敢随便抹杀。

这刘三善却公然声称太子殿下与北凉通敌?这未免有些过于荒唐了,即便是一心想要当"幸臣",也不是这么个当法!

"敢叫陛下知晓,"似是掌握了某些确凿的证据,这刘三善竟是全然不顾耳畔旁的非议和身边同僚鄙夷的眼神,近乎于癫狂的拱手道:"微臣现已查明,北凉长公主拓跋嫣自被俘虏以来,便居住在太子府中,且与太子交往甚笃。"

"此外,拓跋嫣的贴身婢女也在其被俘次日,于众目睽睽之下,安然无恙的进入东京城,继续在拓跋嫣身旁伺候。"

"试问,太子李承乾贵为我大夏储君,却与敌国公主情投意合,这难道不算通敌吗?!"

一语作罢,偌大的乾元殿内鸦雀无声,诸多朝臣面面相觑,眼神惊疑不定,而坐在上首的皇帝李宏则是露出了一抹讥笑。

图穷匕首见。

这罪名虽说有些牵强,但其中事实却是无可争议,他倒是要瞧瞧,巧舌如簧的李承乾该如何自辩。

"尔等荒谬!"不待身陷舆论的太子"自辩",殿中便响起了一道愤怒的咆哮声。

放眼望去,只见得一名身材魁梧的军将昂首出列,黑瘦的脸颊因为过于激动,已是有些扭曲。

"北凉来势汹汹,东京城军民百姓人心惶惶,值此危难之际,太子殿下运筹帷幄,接连示敌以弱,最终不畏生死,亲率大军生擒北凉长公主拓跋嫣。"

"两军对峙多日,最终也是靠着太子殿下再度袭营,逼退北凉大将纥奚南临阵脱逃,这才重创了北凉大军,令其无功而退。"

"尔等乱臣贼子,再敢胡言乱语,当心本将令尔等血溅当场!"身材魁梧的军将声如洪钟,胸口不断起伏着,恶狠狠的眼神竟然令刚刚还侃侃而谈的御史刘三善忍不住倒退两步,脸上满是惊骇之色,下意识将求助的眼神,投向同样面色大变的户部尚书郑恂。

"陛下,臣附议!"

"臣附议!"

"还请陛下严查!"

只片刻的功夫,几道铿锵有力却又充斥着愠怒的声音先后于殿内响起,瞬间便令殿中压抑的气氛为之一扫而空,也让兵部尚书秦钦心中咯噔一声。

此时在殿中"慷慨激昂",替太子殿下鸣不冤之人,皆是昔日被殿下太子视死如归的情绪所感染,最终自愿留守东京城的武将。

对于军事的发言权,可远比他这位靠着"阿谀奉承",方才官拜兵部尚书的"幸臣"强得多。

倘若有这几位军将替太子殿下开脱,这所谓"通敌"的罪名可就有些站不住脚了..

想到这里,兵部尚书秦钦的脸色便是凝重起来,脑海中不断思考着该如何破局,全然没有注意到上首李宏瞬间扭曲的脸庞。

许是没有料到这几位战功赫赫的军将竟然会突然"发难",殿中本来打算"声援"刘三善的御史言官们也默默收回了脚步,但眼神却是有些幸灾乐祸。

为人臣者,最为忌讳的,便是"功高震主",遑论是"有名无实"的国之储君?

太子殿下,已有取死之道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